卵巢囊肿治疗 什么情况下卵巢囊肿会自然消退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参加活动,有奖品!
微信号:ewsos1

医网摘要:案例:朱女士在单位接受妇科普查时,B超检查发现左侧卵巢有一个直径约4厘米的囊肿。由于无任何不适,所以她并没有在意,也没有接受任何治疗。最近,她的一个朋友因卵巢囊肿住院,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卵巢癌。想到自己卵巢上也长有囊肿,朱女士不由得有几分害怕。她连忙跑到医院去复查。医生给她作了妇科检查及B超,结果双侧卵巢均未发现异常。对此结果,令她感到既惊喜又意外,她不明白长在卵巢上的囊肿为何不见了,难道卵巢肿...

案例:朱女士在单位接受妇科普查时,B超检查发现左侧卵巢有一个直径约4厘米的囊肿。由于无任何不适,所以她并没有在意,也没有接受任何治疗。最近,她的一个朋友因卵巢囊肿住院,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卵巢癌小知识:卵巢癌、腺体癌),有重度增生的女性应半年查抄一次,进行静态察看。20-35岁的女性应3年进行一次红外线或乳腺内科查抄。 3、削减打胎次数,以削减乳腺增生的概率。 4、生活规律、恰当运动。平常平凡应劳逸连络,就寝充沛,少熬夜;恰当进行跑步、扩胸等可以加强胸部健美的运动。 5、哺乳时间要充实。女性产后不哺乳或哺乳不足8个月,会造成乳汁淤积,激发乳腺疾病的概率升高。 6、避免激素药物和美容产品的利用。 7、最好不要佩带过紧或是有挤压隆胸效果的胸罩,这影响乳房的新陈代谢和淋巴回流,导致乳腺增生。 8、削减高能量的补品及食品。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绿叶蔬菜、新鲜生果,在无医嘱的环境下,不要自行服用蜂胶、蜂王浆、花粉及一些含激素的口服液,出格是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更不要借助这些补品来改变雌激素程度降落的近况。...。想到自己卵巢上也长有囊肿,朱女士不由得有几分害怕。她连忙跑到医院去复查。医生给她作了妇科检查及B超,结果双侧卵巢均未发现异常。对此结果,令她感到既惊喜又意外,她不明白长在卵巢上的囊肿为何不见了,难道卵巢肿瘤可自然消失?

那么朱女士卵巢上的囊肿哪去了?医生的回答是自然消退了。因为她上次发现的卵巢囊肿属于生理性囊肿,并非卵巢囊性肿瘤。那么什么样的囊肿属于可自然消退的生理性卵巢囊肿?什么样的卵巢囊肿不能消退,需要手术治疗呢?

妇科医院医生介绍:卵巢瘤样病变,又称非赘生性卵巢囊肿,多发生在育龄妇女,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囊肿、多囊卵巢、卵巢巧克力囊肿小知识:卵巢巧克力囊肿年夜于6cm以上者,在月经期或月经中期必然要注意保持情感稳定,避免过度劳顿。因为一旦囊腔内张力俄然升高时,囊壁分裂,会构成急腹症。4、保持乐观开朗的表情和安然安静的心态,可以加强机体的免疫力。平常平凡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受寒。5、做好打算生养,尽可能少做或不做打胎和刮宫。6、发现恶性卵巢肿瘤者,应先予手术,术后予以中西药综合医治。以上就是关于卵巢囊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的相关介绍,只需年夜家平常平凡多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卵巢囊肿的风险。》》》对卵巢囊肿的注意还有疑问点击征询在线医生卵巢囊肿最好的医治编制——导航微电极介入术三甲411病院导航微电极介入术,医治卵巢囊肿不开刀、不手术、保卵巢。导航微电极介入术是应用电子声影导航仪,将卵巢及囊肿平面定位,细如发丝的微电极置入囊腔里,吸出囊内积液,再由微电极介入医治系统将遏制囊肿再生的药物直接介入囊肿处,通...等。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出现在正常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为生理性潴留囊肿,常为单发,亦可多发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一般直径为1~3厘米,偶尔可达5~6厘米,多数人无明显症状,只是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偶尔见囊肿破裂引起出血、疼痛。

其中,滤泡囊肿为常见的卵巢囊肿,是由于成熟卵泡不排卵或闭锁的卵泡持续存在,使卵泡液潴留而形成。绝大多数可于两个月内自行消失,不需特殊处理。黄体囊肿与排卵后黄体持续存在,并与出血、血浆渗出有关,妊娠时黄体也可增大成为黄体囊肿。

未孕妇女的黄体囊肿一般于两个月内消失,妊娠合并黄体囊肿一般会于妊娠3个月后自然消失。朱女士今年35岁,上次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时发现的囊肿为滤泡囊肿,现已自然消退,因此,本次复诊结果正常也就不足为奇了。

黄素囊肿多见于滋养层细胞肿瘤(如葡萄胎、绒癌),它是由于大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使卵泡膜细胞黄体化而形成。葡萄胎清宫排出后或绒癌治疗后,黄素囊肿可自行消退。至于多囊卵巢、卵巢巧克力囊肿属于卵巢良性病变,也会自行消退。

妇科普查和超声检查时卵巢囊肿的发现率很高,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的卵巢囊肿,患者不必过分忧虑或恐惧,但应随访观察1~2个月。如为生理性囊肿,常可自然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并增大,则应考虑有卵巢囊性肿瘤的可能性。卵巢囊性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均不能自行消退,应及早手术治疗。


本文来源: http://xiaohua.ewsos.com/lcjb/lcnz/20120512/627703.html

责任编辑:liuwei

  • 分享到: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